

执教者:高利英
设计意图:
生活中,孩子喜欢照哈哈镜,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。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“照哈哈镜”一样,活动过程中“小人”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,充满童趣。并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,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,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,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。
活动目标:
1.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,感受其中的乐趣。
2.幼儿能较快的画出单线小人。
活动准备:
1.哈哈小人范画、记号笔、磁铁。
2.两种浅色的纸放在小框内,其中折好的纸每人两张,没折的纸每人一张。
活动过程:
|
教学策略 |
教学流程 |
设计思路 |
|
情景导入 引发兴趣 |
一、谈话导入,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。 |
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,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。 |
直观演示 理解内容 |
二、观察教师出示的小人,尝试自己画出一位顶天立地的小人 1.引导幼儿观察小人的模样与大小,画出心中顶天立地的小人。 2.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,指出幼儿需要改进的地方,为下次绘画作铺垫。 |
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,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,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。强调“顶天立地”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“小人”做准备。 | |
三、探索“小人”,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.请幼儿再次在折好的纸上画出顶天立地的小人。 2.幼儿绘画,教师巡回指导,提醒幼儿绘画时不可打开折好的纸。 3.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。 4.探究小人的变化的原因,观察连线后小人的变化,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的原因。 5.小结研究后的结果: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发生变化。 |
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的原因,发现“变”的不同,寻找变化的关键“秘密”。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,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。 | ||
四、幼儿知道原因后,再探索一次 展示幼儿的作品,观察彼此把画面哪里进行了变化 |
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、交流所画的“小人”。 | ||
活动延伸 |
五、活动延伸: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1.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?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? 尝试画别的东西,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? 2.你们回去以后再试一试,一定会变出许多许多好玩的事情来。 |
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,让幼儿带着新的问题、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。 | |